No.127 阿倫特的兩本理解文集|城與邦




作者|譚銳捷
簡介|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興趣|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論
編輯|黃麒瑄



前言


  從某種意義而言,偉大哲學家的標誌在於他(她)去世後仍然在出版著作。人們渴望從他們為成型的思維碎片中找到瞭解他們智慧的路徑。阿倫特就是這樣一位在去世後仍在不斷出版的學者。作為阿倫特布呂歇文稿的受託人,傑羅姆.柯恩陸續編輯了四本阿倫特文集。1994年的《理解文集》,2003年的《責任與判斷》,2005年的《政治的應許》和2007年的《猶太文集》,均是柯恩按不同的主題編輯的阿倫特作品。這些作品有些是未出版的論文、講稿、草稿,有些是發表在報刊、會議上的文章。今年3月6日,柯恩編輯的第五本阿倫特文集在Schocken出版社出版。有趣的是,這本文集不再是以新主題的阿倫特文章,而是1994年「理解文集」的續篇。

1994年版的《理解文集:1930-1954》



  短文(essay)對於阿倫特有著獨特的意義。在文集「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前言,阿倫特提到「作為一種文體,短文與源於政治現實的政治思想有著自然的親緣」(p. 14,2006)。短文習作是對最鮮活的政治現實的理解。1994年的《理解文集》 收集了阿倫特寫於1930年到1954年的短文。這些短文的主題可以在文集的副標題中找到痕跡「形成,流亡,極權主義」。阿倫特的文章圍繞著猶太人在這二十年中的遭遇。一方面,在極權主義的威脅下,猶太人再一次重復了在猶太歷史中並不罕見的流亡與放逐。另一方面,猶太民族和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開始形成。在1964年接受德國記者高斯(Gaus)的經典採訪中,她提出了那著名的口號「不是政治哲學家,是政治理論家」,這也可以視作她自己轉向的宣言。

  那麼,阿倫特對政治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她的確是一個政治活動家。在三十年代積極參與猶太組織,反抗納粹,在四十年代進行的大量政治新聞、政治評論寫作,以及在六十年代對社會運動的聲援,都可以證明她是一個活躍的政治參與者。但是,她又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活動家。她深厚的哲學背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她的政治行動。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阿倫特遭遇了兩件影響她人生的事件。第一件事,是她作為學生接觸了兩位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和卡爾.雅斯貝爾斯。第二件事,則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在德國越來越大的影響。二者的影響使阿倫特開始對政治進行所謂「理解」的活動。傑羅姆.柯恩認為,阿倫特深深受到這種活動的吸引。她的短文寫作即是她最基本的對理解的嘗試。理解是一種思考(thinking),一種永不停息的、循環式的活動。「理解」的主要意義在於其自身,而不在得到的結果。在與納粹的接觸和觀察中,阿倫特之前所發現的現象學式的新事物出現在了她的日常生活之中。「政治成為了阿倫特的現實」(Kohn, 1994, xii)。 阿倫特極富有原創性的對傳統政治思想和現代性的思考即源於對存在主義哲學和納粹興起的「理解」。對於阿倫特而言,解決傳統政治思想和現代性中的問題不是她主要關心的對象。


阿倫特:反映20世紀上半葉動蕩的猶太哲學家




  如果說1994年的《理解文集》主要展現了「理解」的結果,那麼2018年的《理解文集》則展現了阿倫特對「理解」本身的思考。作為1994年《理解文集》的續篇,2018年《理解文集》收集了阿倫特寫於1953年至1975年的短文。值得注意的是,「理解文集」四字不再是2018年文集的主標題,而是副標題。2018年文集的主標題是「沒有阻礙的思考」(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這是阿倫特在「漢娜阿倫特論漢娜阿倫特」中對思考(thinking)的描述。這批的短文的中心即是1961年的艾希曼審判。

  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阿倫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概念。她認為,艾希曼是「無思」的(thoughtless),思考是人內心中兩個自我的對話,這正是艾希曼所缺乏的。他沒有內心中的思考伴侶(thinking partner)。以艾希曼為起點,2018年「理解文集」展現了阿倫特對「思考」活動的探索,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她在遺著「精神生活」中談論的三種精神活動,以及其與政治行動的關係。對政治理論研究者來說,她對「思考」的探索更能使我們反思政治理論研究的性質,從而「沒有阻礙的思考」。而對阿倫特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文集更是不可錯過的珍貴資料。

2018年的《沒有阻礙的思考:理解文集1953-1974》


參考文獻

  1. Arendt, H. (2006).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2. Arendt, H. (2018). Thinking Without a Banister: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1953-1975.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3. Kohn, J. (1994). Introduction. In Arendt. H,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1930-1954. New York.



往期相關文章




關注微信公眾號(Polis2016),回復以下關鍵詞,收看往期精彩內容

加入我們|政治哲學|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資本主義|愛國主義|民族|法律|宗教|道德|契約|革命|獨裁|選舉|意識形態|公民社會|中國古典|中國近代|中國政治|美國政治|歐洲政治|希臘羅馬|中世紀|現代性|全球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盧梭|莎士比亞|康德|黑格爾|尼採|馬克思|福柯|韋伯|葛蘭西|巴特勒|阿倫特|羅爾斯|斯金納|施米特|阿甘本|嚴復|梁啓超|影視|測試|課程介紹|書單|書評|學術歌單|政治電影片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