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影像中的政治記憶——苦戀100+1






城與邦最近發起了“你心底的那部政治電影是?”的互動活動

希望讀者推薦曾讓你使你反思社會議題的電影

各位的熱情推薦、留言踴躍

小編吐血整理成“城與邦政治電影片單”推送

祝各位讀者舊曆新年,好運旺旺來

(PS,標有*的電影是讀者推薦次數較多的或《城與邦》作者們的推薦。)


*欲獲得最佳閱讀體驗的讀者,建議閱讀wechat公眾號的版本:https://mp.weixin.qq.com/s/nEmdmAA7zks0eGVUTyk77A








  1. 《浪潮》,導演:丹尼斯・甘塞爾,2008年。
  2. 《V字仇殺隊》,導演:詹姆斯・麥克特格,2005年。
  3. 《十二怒漢》,導演:西德尼・呂美特,1957年。
  4. 《再見列寧》,導演:沃爾夫岡・貝克,2003年。
  5. 《辯護人》,導演:楊宇碩,2003年。



推薦人評論

王匡夫@《浪潮》
極權主義是如何興起的。

胡叉@《V字仇殺隊》
極權主義下的複仇。

商君的寶寶熊好笨@《V字仇殺隊》
分享一個曾看過的評論:1984不是操作指南!

wqy@《V字仇殺隊》
V字仇殺客是對我來說難忘的政治電影,這也是很多人心裡難忘的電影吧。第一次發覺中西方電影裡面人物形像有如此大差別,我們以紅色電影為主,反抗是為了集體的“正義”反抗,而第一次發現西方電影的里的反抗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權利而反抗。很震撼,不能忘記。我們的英雄是為了集體為了一個數量,他們的英雄是為了個人,為了獨一無二性。

Livy@《再見列寧》
身處東德的克里斯蒂安是一個奉獻社會主義多年的園丁,因無法接受東歐劇變前夕的國家動盪而臥病在床,他的兒子為了不使母親受刺激。在母親的房間試圖還原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東德,讓母親相信一切都還很好,並且他還重新剪輯了新聞,構建了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一個小家庭在大時代裡的變化,但是又沒有刻意渲染情感,只是在描述歷史而已。

theina@《辯護人》
在韓國影院上映期間看的,現場感受到觀影人們對此片的敬意。當然之後反對朴槿惠時這些人也走向了光華門廣場,實踐似乎是影片的延續。

王匡夫@《辯護人》
當然是《辯護人》了,融入劇情產生的無力感令人窒息,最終的勝利令人鼓舞!







  1. *《華盛頓郵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2017年。
  2. *《鐵雨》,導演:楊宇碩,2017年。
  3.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導演:弗蘭克・卡普拉,1939年。
  4. 《公民凱恩》,導演:奧遜・威爾斯,1941年。
  5. 《影子部隊》,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1969年。
  6. 《投奔怒海》,導演:許鞍華,1982年。
  7. 《機動警察劇場版2:和平保衛戰》,導演:押井守,1993年。
  8. 《千言萬語》,導演:許鞍華,1999年。
  9. 《大衛戈爾的一生》,導演:艾倫・帕克,2003年。
  10. 《辛瑞納》,導演:斯蒂芬・加漢,2005年。
  11. 《局內人》,導演:禹民鎬,2015年。



推薦人評論

駱斯航@《華盛頓郵報》
《The Post》描述了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洩露事件。政治思想家阿倫特對這一事件曾經發表過題為《政治中的謊言》的評論。這一事件呈現了現代政治的一個獨特難題:當公民認為國家的法規不符合道義時,在違法與遵守道義之間,公民能否做出合適的抉擇?關於「洩密」作為一種公民抗命的形式的討論,大概將在主權國家體系裡一直延續下去——斯諾登是否是一個公民抗命者,就是這個問題最新的表現形式。

巫迪@《千言萬語》
許鞍華的千言萬語,裡面有我心目中公民社會的理想模樣:一個紮根於民間的理想主義小團體,一些主要的行動者俱備自省的意識,能不時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理念,避免精英傾向,避免被建制腐蝕。







  1. *《千鈞一發》,導演:安德魯・尼科爾,1997年。
  2. 《何必有我》,導演:鄭則仕,1985年。
  3. 《聽不到的說話》,導演:姜大衛,1986年。
  4. 《癲佬正傳》,導演:爾冬升,1986年。








  1. *《一位著名的病人》,導演:朱利斯・舍夫契克,2017年。
  2. 《再見巴法納》,導演:比利・奧古斯特,2007年。
  3. 《漢娜・阿倫特》,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2012年。
  4. 《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導演:哈烏・佩克,2017年。








  1.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80年。
  2. *《天注定》,導演:賈樟柯,2013年。
  3. 《太陽照常升起》,導演:姜文,2007年。
  4. 《我在伊朗長大》,導演:文森特・帕蘭德、瑪嘉・莎塔琵,2007年。
  5. 《悲慘世界》,導演:湯姆・霍珀,2012年。
  6. 《兩天一夜》,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2014年。
  7. 《我是布萊克》,導演:肯・洛奇,2016年。
  8. 《方向》,導演:史帝芬・柯曼達瑞夫,2017年。
  9. 《方形》,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2017年。
  10. 《佛羅里達樂園》,導演:肖恩・貝克,2017年。
  11. 《三塊廣告牌》,導演:馬丁・麥克唐納,2017年。



推薦人評論

方仁野@《天注定》
我在美國讀本科,在上一門課叫Power, Identity, Resistance,話題涵蓋政治哲學、經濟學、社會理論等等。每學期會組織上這門課的所有學生看電影,上學期是《天注定》,看過後聯繫上課讀過的霍布斯、洛克、盧梭,談論公權力等話題,非常有意思。

佐為@《太陽照常升起》
1976年的死亡。







  1. *《奇愛博士》,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1964年。
  2. *《中國姑娘》,導演:讓・呂克・戈達爾,1967年。
  3. *《地下》,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1995年。
  4. *《楚門的世界》,導演:彼得・威爾,1998年。
  5. 《玉女風流》,導演:比利・懷爾德,1961年。
  6. 《解放軍在巴黎》,導演:讓・雅南,1974年。
  7. 《熱天午後》,導演:西德尼・呂美特,1975年。
  8. 《笑之大學》,導演:星護,2004年。
  9. 《光榮的憤怒》,導演:曹保平,2006年。
  10. 《讓子彈飛》,導演:姜文,2010年。
  11. 《比利時國王》,導演:彼得・博羅斯、傑西卡・霍普伍德沃思,2016年。
  12. 《希望的另一面》,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2017年。



推薦人評論

野人阿韋龍@《奇愛博士》
居然把《奇愛博士》這種經典給忘記了,依然是國際政治、極權主義和個人崇拜有關係。

劉可欣@《玉女風流》
《Dr. Strangelove》和《One two three》政治喜劇最佳。

Willson Chou@《讓子彈飛》
革命的力量。







  1. *《熔爐》,導演:黃東赫,2011年。
  2. *《大都會》,導演:弗里茨・朗,1927年。
  3. *《瘋狂動物城》,導演:拜倫・霍華德、瑞奇・摩爾、杰拉德・布什,2016年。
  4. 《週末》,導演:讓・呂克・戈達爾,1967年。
  5. 《發條橙》,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1971年。
  6. 《索多瑪的120天》,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76年。
  7. 《肖申克的救贖》,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1994年。
  8. 《搏擊具樂部》,導演:大衛・芬奇,1999年。
  9. 《黑客帝國》,導演:莉莉・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1999年。
  10. 《死亡實驗》,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2001年。
  11. 《猩球崛起》,導演:魯伯特・瓦耶特,2011年。
  12. 《極樂空間》,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2013年。



推薦人評論

曉闢@《瘋狂動物城》
事實上,我今天在電影院裡第一次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名字叫Zootopia,當時就覺得背上一涼。因為Utopia並不是一個太美好的字眼,這個字眼暗示了這是一個被人為設計出來的製度,而且這種被人為設計出來的製度是存在一些本質缺陷的。順便多說一句,某些觀點還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在反過來暗示Utopia是一種存在缺陷且不可能實現的製度,從這個角度再來看Zootopia這個詞就更讓人冒冷汗了。

KLCC@《索多瑪的120天》
我心中的政治電影非《索多瑪的120天》莫屬。

某專業課ye水的猹@《黑客帝國》
對現實世界感到失望而創建的虛擬世界,但實則體現了人們之間的冷漠麻木。

往生@《猩球崛起》
《猩球崛起》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政治方向的,正義仁慈的君主創建國家,以及手下的背叛,爭權,和屠殺。

玄元子@《極樂空間》
講述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這世間哪有什麼烏托邦,所謂的烏托邦,不過是建立在壓榨下層而建成的精美的上層建築。







  1. *《革命往事》,導演:賽爾喬・萊翁內,1971年。
  2. *《T省的八四、八五年》,導演:楊延晉,1986。
  3. *《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2016年。
  4. 《良相佐國》,導演:弗雷德・金尼曼,1966年。
  5. 《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
  6. 《晚安,好運》,導演:喬治・克魯尼,2005年。
  7. 《斯隆女士》,導演:約翰・馬登,2016年。
  8. 《嘉年華》,導演:文晏,2017年。
  9. 《每分鐘120擊》,導演:羅賓・坎皮略,2017年。








  1. *《德國之秋》,導演:亞歷山大·克魯格、沃爾克·施隆多夫等,1978年。
  2. *《大同》,導演:周浩,2015年。
  3. 《中國,革命的世紀》,導演:Sue Williams,1997年。
  4. 《麥收》,導演:徐童,2008年。
  5. 《現實是過去的未來》,導演:黃偉凱,2009年。
  6. 《中國門》,導演:王楊,2011年。
  7. 《共犯者們》,導演:崔勝浩,2017年。



推薦人評論

趙煜@《大同》
內容不願講太多,作為一個大同人,親歷主人公主政本地的幾年,體驗過,方認同其真實深刻吧。







  1. *《超級大國民》,導演:萬仁,1995年。
  2. *《超級公民》,導演:萬仁,1999年。
  3. 《竊聽風暴》,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2006年。
  4. 《朗讀者》,導演:史蒂芬・戴德利,2008年。
  5. 《傑出公民》,導演:加斯頓・杜帕拉特、馬里亞諾・寇恩,2016年。



推薦人評論

Better me@《朗讀者》
不知道政治電影是什麼,但是看標題想到了”生死朗讀”裡的一幕,漢娜在接受審判的時候堅持自己沒有錯,那是她的職責。







  1. *《意志的勝利》,導演:萊妮・里芬施塔爾,1935年。
  2. *《好男好女》,導演:侯孝賢,1995年。
  3. *《天國王朝》,導演:雷德利・斯科特,2005年。
  4. *《軍中樂園》,導演:鈕承澤,2014年。
  5. 《十月》,導演:格里高利・亞歷山德羅夫、謝爾蓋・愛森斯坦,1928年。
  6. 《紐倫堡的審判》,導演:斯坦利・克雷默,1961年。
  7. 《日本最長的一天》,導演:岡本喜八,1967年。
  8. 《絞死刑》,導演:大島渚,1968年。
  9. 《解放》,導演:尤里・奧澤洛夫,1969年。
  10. 《皇天后土》,導演:白景瑞,1980年。
  11. 《高山下的花環》,導演:謝晉,1984年。
  12. 《稻草人》,導演:王童,1987年。
  13.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1993年。
  14. 《因父之名》,導演:吉姆・謝里丹,1993年。
  15. 《天浴》,導演:陳沖,1998年。
  16. 《逃離德黑蘭》,導演:本・阿弗萊克,2012年。
  17. 《關鍵判決》,導演:瑞克・法穆易瓦,2016年。



推薦人評論


Ray@《意志的勝利》
一部經典的理解納粹誕生、思想路徑和組織的作品。

黃靜佳@《天國王朝》
關於公共理性如何成長的電影。

周一川@《軍中樂園》
引李敖的一段文字:
以前台灣的《自由中國》雜誌,雷震辦的,辦了十年,後來坐了十年牢。雷震跟胡適先生抱怨,說:「胡先生,我們《自由中國》雜誌談到了國民黨反攻大陸是不可能的,我們講真話,為什麼大家罵我們?」胡適多麼圓滑,說:「你們講的是真話沒有錯,可是你們拆穿了、敲破了別人的夢,多少人,成千上萬的人自己騙自己,以為可以回到大陸,結果回不去。」

ObserverAdam@《紐倫堡的審判》
至今無法忘記在納粹政府供職過的法官那雙充滿懺悔的眼神。

fatigue@《絞死刑》
特別棒的反死刑片子!







  1. *《蝙蝠俠:黑闇騎士》,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2008年。
  2. *《超人:鋼鐵之軀》,導演:扎克・施奈德,2013。
  3. *《一維》,導演:呂樂,2013年。
  4. 《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1977。



推薦人評論

蔡靜賢@《超人:鋼鐵之軀》
BVS裡面有一句台詞特別好,一個記者評論超人時說“超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政治的,超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政治的”,充分彰顯主權者本身就是政治的決斷。

小龍@《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爵爺達斯維達就是城邦激情/意氣/血氣的化身!







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留言